新闻资讯_小九直播nba在线观看免费_小九直播间

记忆——南麻街道盛家庄

日期: 2024-04-18 02:44:19 作者: 新闻资讯

 

  盛家庄村,位于南麻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 2 公里处,南临沂河,东接南崔路,东北邻北刘家庄村,交通便利。村庄东、西、南三面沂河环绕, 水源便利,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以林果业为主。全村总面积 648 余亩,其中耕地 390 亩,山林、150 余亩。2021 年, 全村共有 139 户、358 口人, 有王、盛、张 3 个姓氏, 以王、盛姓居多。

  据王氏谱碑记载,明洪武三年 (1370) 王氏祖自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居住。当时王龙、王虎、王豹、王印四兄弟,携姑舅表兄弟张龙、张虎、张豹一同前来,并以姓氏命名为王家庄子。盛氏于清同治年间 (1862—1875) 迁来。因王与亡谐音,为避讳,议定更名为盛家庄。

  明清至民国时期隶属沂水县管辖。1944 年, 沂源县成立后属历山区。1950 年属第一区。1955 年属南麻区。1958 年属南麻人民公社。1965 年属南麻区。1968 年, 撤区划社, 属南麻人民公社。1984 年属南麻区南刘家庄乡。1985 年属南麻镇。2014 年隶属南麻街道。

  新中国成立前, 主要种植谷子、高粱、玉米、地瓜、大豆、荞麦等粮食作物。新中国成立后,除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外,陆续发展果树、蔬菜、黄烟、棉花等经济作物。1958 年, 成立生产大队, 王瑞友任大队党支部书记, 王瑞千任大队长, 盛迎春任副大队长。下设两个生产队,一队长王瑞录,二队长王瑞珠。两队开展劳动竞赛,生产热火朝天。1961 年始, 多次对土地进行深翻、整平,山岭薄地变为良田,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逐年提高,社员生活逐步改善。

  1956—1979 年,随着养殖业的发展,一亩土地平均增加土肥 15 车。1964 年,使用电灌水利设施, 粮食亩产量由 20 世纪 50 年代的 400 余斤,增加到 70 年代的 600 斤。除留足口粮、种子、饲料粮外,每年向国家交售爱国粮50000斤,多次受到县委、县政府表彰奖励。1979 年,成立3 个生产队,第 1 队队长王太胜,第 2 队队长盛贵太, 第 3 队队长王本财。1982 年,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分田到户后, 生产队解散, 成立 3 个村民小组, 提高了村民生产积极性。

  该村三面环河,水草丰茂,除养鸡外,还养鸭、鹅,主要为家庭散养模式。新中国成立后, 村民零星养猪、养蚕。1958—1979 年,大队和生产队集体养猪、养蚕, 并与家庭养殖相结合。

  1963 年,大队在村西果园建养猪场 1 处,繁育仔猪,后来发展到猪圈 50 间,喂养母猪 40 头,年繁育仔猪 600 头。大队所辖 2 个生产队,建猪圈12 间,主育肥猪,最高存栏量 100 头。国家实行“斤猪斤粮”政策(即向国家出售1斤肥猪,国家补贴1斤粮食),鼓励社员养猪,每户养猪1~2 头,计 100 头。

  20 世纪 50 年代,全村每年养蚕 10 张,70年代发展到100 张。经过不断试验摸索,从每年养一季蚕,到后来春夏秋三季养蚕,年蚕茧产量由原来几百斤增加到6000 斤。

  新中国成立前,栽植大枣、花椒、软枣、柿子等经济树,但未成规模。新中国成立后,发展林果业。1959 年,在村西茅草地建果园 1 处,面积 4 亩。1970 年,在村北岭下小石栏建第二处果园,面积 16 亩。大队专设林业队,负责管理果树,苹果按质量分三级全部卖给供销社采购站,品种有小国光、红香蕉、金帅、香水梨等。1982 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果园承包给个人经营。

  2001 年,调整优化农业产业体系,村民开始大面积栽植大樱桃、核桃等。2021 年, 该村80%的土地栽植果树,成为名副其实的林果村。

  1958 年, 大队成立棉花加工坊, 副大队长盛迎春负责管理,技术员王瑞皆对轧花机、弹花机等设备做技术革新。动力从人推驴拉,发展到柴油机驱动, 1964 年又改为电机驱动, 工作效率提高。棉花加工业务覆盖周边大队及其他公社,棉籽加工成棉籽油,棉籽皮用作肥料,棉花附加值显著提升。连续 10 年,年终总分每个工值达 1.05 元左右 (当时平均工值 0.3~0.6 元左右)。

  1966 年,大队建副业加工坊,安装磨面机、粉碎机、磨糊机,建馒头坊、粉坊等,把家庭妇女从一天到晚推碾、倒磨中解放出来。

  1982 年,村集体在村西建砖厂,占地 6 亩。1985 年,实施第二次扩建,占地 11 亩。王瑞友任厂长,盛连太、王本德任副厂长。年产红砖 30万块,年收入 2 万元,安排该村 30 人就业。同年,南麻镇缫丝厂在该村建分厂,占地 3 亩,厂房20 间,职工 50 人,吴照同任厂长,王瑞成、高烈茂任副厂长。

  1982 年, 徐志祥在村中建花砖厂, 占地400 平方米, 厂房 10 间。年产花砖 3 万块,年产值 5000 元。1986 年,因产品滞销停产。1983 年始,王太利成立建筑队,有建筑工 20 人,承建南麻镇缫丝厂和南刘庄乡缫丝厂。1995 年,柳希友将原南麻镇缫丝厂改建成棉花加工厂,有职工10 人,主要加工丝绵、棉垫、毛布等。2000 年停产。2001 年,庄本营租赁原村缫丝厂厂房,建木器加工厂,有职工10 人,主要是做家具制作和销售。

  幼儿教育 1958 年,成立群英幼儿园,王本兰任幼儿教师。1970 年, 幼儿园搬迁到小学院内,王本云、孙芳等先后任教。1983 年,并入北刘家庄幼儿园。

  小学教育 1950 年, 与北刘家庄村联办小学。1958 年下半年, 在村东盛开春老宅处建小学,西屋 2 间为教室,王太增任教,主课有语文、算术等。1970 年,搬迁至王太亮住宅处,北屋 3间为教室,增加司衍庆、王太安2 名教师。1983年,再次与北刘家庄村联办小学,简称北刘庄联小,后更名北刘庄小学。2021 年,更名为沂源县第三实验小学。

  成人教育 1947 年, 开办识字班。20 世纪 50 年代, 开办扫盲速成班、夜校等。20 世纪 90 年代, 南麻镇成立成人教育中心, 每年定期到该村开展培训, 采取下乡放电影、 录像、讲课、田间现场指导等方式, 教授村民果树种植嫁接、蘑菇栽培等技术。2006 年, 投入6000 元, 购置电视、电脑及卫星接收设施, 实行远程教育。2012 年, 全方面实施成人网络教育。

  自 1977 年恢复高考以来,先后有 26 人考入大中专院校。其中,获得硕士学位8 人,博士学位 1 人。盛功太,1982 年毕业于临沂师范专科学校政治系,是该村第一个大学生。

  新中国成立前后,该村无卫生室,村民看病到北刘家庄村。1970 年,盛环春从部队复员回乡后,利用大队院内 2 间房屋,成立卫生室。1980 年,卫生室搬迁至王本增家中,王本增担任“赤脚医生”。1985 年,该村卫生室并入北刘家庄村崔芳卫生室。

  1941 年,王瑞恩、张仲信、王瑞和、王厚祥等10余人成立戏班子,演出山东梆子《跑旱船》、吕剧《王汉喜借年》《小姑贤》等剧目。冬闲季节、春节前后,到邻村巡回演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2011 年,建文化广场 1处,配置单双杠、平梯、肋木等健身器材。2016年,在村委大院建老年活动中心,设有棋牌室、图书室(藏书1000余册)、阅览室等。

  1964 年, 开展“ 农业学大寨” 运动, 进行山水治理, 土地深翻整平, 土地连成大片。1965 年, 兴修水利, 解决灌溉问题。由县水利专家设计,在沂河边大刮拉板安装 28 千瓦电灌设施, 架设生铁输水管道 150 米, 垒砌石渠1000 米, 引水至西岭顶。岭顶建蓄水池, 分南北两渠,南渠直通下林,北渠经岭东到达下园。1967 年工程完工, 灌溉土地 300 余亩。此工程电力设备由县供电局扶持,水利设备由县水利局扶持。

  1979 年, 在村西沂河噶巴崖建 40 千瓦大型电灌, 修石渠 600 米, 扬程提高 30 米, 灌溉土地 400 亩, 全大队土地实现旱涝保收。同时,惠及北刘家庄村土地 200 亩。2008 年,更新电灌设备, 土地灌溉安全高效。2012 年, 原电灌设施不能正常使用, 投资 10 万元, 在下峪子新建 55 千瓦大型电灌 1 处。2018 年, 投资 10 万元, 在村南沂河北岸, 安装 1 套节水灌 溉 设 备 , 铺 设 管 道 3000 米 , 灌 溉 土 地300 亩。

  1998 年,硬化村内主干道 1000 余米。1999年,村内所有主干道全部硬化。2004 年,投资 6万元,硬化村内道路 2000 米,实现道路硬化户户通。2015 年, 重修与北刘家庄村连村水泥路1500 米,硬化沿河路及生产路 1200 米。

  2007 年,实施亮化工程,在全村主干道安装路灯 30 余盏。2014 年始,建文化一条街,主要宣传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孝善文化等内容,绘制图文并茂文化墙 1200 平方米。2016 年,在村道路两侧修建花池、花坛100 个, 栽植绿化树8000 株。村设垃圾存放点 5 处,配备垃圾桶 20个。设一名专职保洁员,负责打扫卫生,定期清运垃圾,街道整洁卫生。2019 年,完成 138 户旱厕改造,其中新建 17 户。

  1988 年,在村南沂河北岸打机井 1 眼,建水塔1 座, 铺设管道 1000 米, 全村用上自来水。2003 年,在村北打 227 米深井 1 眼,铺设管道1500 米,改造自来水管网,实现自来水户户通。2012 年,投资 15 万元,建纯净水厂,家家户户用上免费纯净水。

  2007 年始,为 60 周岁以上老人发放春节福利。其中,60~69 周岁老人面粉 1 袋;70~79 周岁老人加送大米 1 袋;80 周岁以上老人再加送花生油 1 桶。

  1942 年, 上级党组织在该村秘密发展王瑞宝、盛立信、盛立贞3 名党员,成立党小组,秘密开展工作,王瑞宝任组长。1949—1954 年,王瑞恩任初级社社长。1955 年,正式成立党支部,王瑞友为第一任党支部书记。

  2021 年 7 月, 盛环春获“ 光荣在党 50 年”纪念章。2022 年 7 月,该村共有党员 23 名。

  关帝庙前有一盘大碾,村西有一盘小碾,分别为明代中叶和清代末年立,尚能使用。

  三清观西南有古槐 1 株,据说为明代所植,高约5米,冠幅达15米,有6人合抱之粗。树干虽部分中空,仍根深叶茂,生机盎然。1958年此树被砍伐。

  村东南, 原三清观遗址上有一株古白杨树, 树龄数百年,有 7 人合抱之粗。因其古老,被尊称为“白杨爷爷”。1940 年,北刘家庄建学堂需木料,此树被伐。

  1930 年,土匪横行,为抵挡土匪刘黑七的侵犯掠夺,各村被迫打围墙护庄园。

  盛家庄围子墙,由村长盛立宝主持修建,东至土地庙,西至关帝庙,北至北刘家庄地界,南至王家菜园。墙宽 1 米,高 4 米,有东西两大门,大门是二层建筑,上有观察敌情的瞭望窗口。南北有便门出入,四角有岗楼。围子墙周长 368 米,长度虽不长,但高度和牢固程度,在当时可谓是首屈一指。从高处俯瞰,一道高高的围墙似长龙将村庄围得严严实实,阵势雄伟壮观。沂源解放后被逐渐拆除。

  三清观位于村东部,沂河北岸, 建于元代, 占地近 20 亩, 气势宏伟。中间大殿高脊飞檐, 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据考,清朝末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冲毁道观,只剩下一棵七人合抱的白杨树和两个石臼。石臼于2010 年移至关帝庙东侧。村民在盖房打地基时,曾挖出青铜剑、铜钱、青砖、碎瓦片等物。

  村中有一座关帝庙,始建于明代,内塑关公、关平、周仓像,1943 年损毁。2010 年在原址重建,新立重修关帝庙碑一座。

  1947 年 7 月,南麻战役盛家庄村北埠子战斗打响。军队一个连盘踞北埠子顶,绕山顶挖一圈战壕并修筑多个地堡,埠子周围树木及遮挡物被砍光、推倒。兵抢老百姓的木门掩在壕沟上,再囤上半米厚土,战壕前用树枝做鹿砦,往外看一目了然,往里什么也看不见。华野某部三连奉命从村里往上冲锋,由于地势开阔, 没什么可做掩护,伤亡很大。第二天又调来一支部队,经两天一夜血战,夺取北埠子。

  李道山出生于 1921 年,华东野战军某部连级干部。1947 年 7 月,在北埠子战斗中牺牲。当时战斗十分惨烈,进攻受阻,战事胶着,李道山所在连队只剩几个人。他毫不畏缩,身上只穿一个大裤衩,从牺牲的战友手中拿起机枪,跃出战壕,向前冲锋。最后身上多处中弹,牺牲在前方战地医院 (设在王瑞成家)。临终前,嘱咐王瑞成和护士:“我叫李道山,四川人,我死后将我埋在这里,家人来找,请告诉他们!”牺牲时年仅 26岁。村民遵照他的遗言,将其葬在村西胡树地, 并在墓前栽植松树一株。

  王瑞和 16 岁参军, 参加过莱芜、辽沈、平津战役,历经大小战役战斗100 余次。左手指及连接手掌处被炸去;左右臀部肌肉被炸去一大块,留下两个坑;腰椎被炸坏,靠特制腰带维持行走;脑后盖被弹片削去一大块皮,一直不能愈合。

  东北塔山战斗极其惨烈,出现拉锯战。他所在连队拼到最后,只剩四个人。任排长的他杀红了眼,眼看着战友在身边一个个倒下,他掀开酒缸,舀出一碗酒,一饮而尽。高喊着:“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拼了!”奋不顾身冲进敌群。当时,洪水没膝,流淌着的雨水全部被鲜血染红。担架队员从死尸堆里把他救出来。据他侄子王本德讲,他见过伯父的军功章,一小簸篮,足有30 多枚。

  1943 年, 王瑞宝、王瑞丰等一行 4 人闯关东,在吉林省东辽县垦荒种地、下煤窑,后定居东北。1956 年,王会祥响应国家号召,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某国有农场工作,1965 年任场长。

  1946 年, 第一批华东野战军支前民工王孝祥参加支前工作,1948 年底返乡。1947 年,第二批华东野战军支前民工王瑞孝、王瑞皆、王瑞爱、王瑞贵 4 人,参加莱芜战役支前工作,历时1 年。回家时获颁支前民夫证书,凭证沿途食宿免费。

  王瑞义,参加华东野战军部队,1950 年复员返乡,复员证书由陈毅、粟裕签发。王瑞信,参加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担任机枪手,1950 年复员返乡,复员证书由签发。

  1950 年,成立 3 个互助组,5~10 户为一组, 自由组合。第一任互助组组长是王瑞恩,由王瑞义、王瑞爱、王会祥、张忠信五户组成。1953 年,成立初级社,土地入社。王瑞友任第一任初级社社长,委员有张忠信、王全祥。王瑞友、王瑞皆、张仲信、盛发春、盛开春 5 人组成土地丈量小组,用时 7 天丈量该村土地,摸清全村耕地面积350 亩。

  1958 年,该村主要劳动力 (占比达 80%) 调到村外修水库、开矿山、建桥梁等,参加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全民参与大炼钢铁。家里只剩下家庭妇女、老人和孩子,大队开始吃食堂。

  食堂司务长兼会计是盛发春, 炊事员有崔平英、唐建秀、盛春花等。主食为煎饼、地瓜等。主要劳动力以吃煎饼为主, 半劳动力吃地瓜。老人依据身体状况力所能及下地干活, 为照顾 3—5 岁儿童和年事已高、体弱多病的老人,大队成立“ 群英幼儿园” 和幸福院。幼儿园儿童和幸福院老人以“ 绿豆棋子” 为主食。每户一桌,集体就餐。不劳动者不得食,懒汉、二流子和偷奸耍滑者,只能喝粥。有人自恃立过战功,不想劳动,结果领不到饭票,只好饿肚子。规章在众目睽睽之下实施,相互监督,懒汉不得不变勤快。

  1958 年, 大部分土地种地瓜, 粮食大获丰收,地瓜产量更高,最大的重七八斤。切晒的瓜干满坡都是, 白花花一大片。来不及切晒的地瓜,就地挖窖储藏起来,秋后挖出来吃。遇上雨雪天,未晒干的瓜干要烂掉。社员不分昼夜抢拾瓜干,在沂河滩边搭棚晾晒。瓜干晒干后收藏起来, 虽颜色变黑但还能吃。冬天入库, 加上玉米、谷子,大队仓库堆满,部分瓜干不得不放到农户家贮藏。

  1958 年,集体吃食堂,暂时用不上的鏊子、锅以及铁制农具,砸碎上缴炼铁。当时有句顺口溜:“先砸鏊子后砸锅,拆掉床光跑火车 (床光当轨道,一种人推四轮斗车),拉着石头去炼铁 (村北埠子出铁矿石),铜盆铜勺门挂鼻,统统上缴不落门。”大队长带领社员到芝芳河捞铁砂,大队党支部书记组织家庭妇女、老人,夜以继日制造坩埚。把铝土矿石砸碎、碾细,精筛过箩,加水和面, 手拍成饼, 贴于模具之上 (用直径 10厘米方木,长宽50厘米见方,套白布袋)。用手沾水抹光,不留缝隙,凝固后,抽出木棍和布袋。晒干后装上铁砂木炭,2人推小车送到高庄小高炉,烧制成生铁毛坯。伐掉前崖头(扇子崖)一棵古槐,烧制木炭用于炼铁。人工搬运生铁毛坯到南麻炼铁厂(现东方红影剧院处)炼成生铁。

  1961 年, 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盛家庄耕地不多,多为零散碎块,且高低不平,无水灌溉。从西岭驴鞍子开始, 按地形地貌, 分段整平,建成层层梯田,土堰变石堰,增加了耕地面积。西岭整地,正逢十月,天气严寒,但社员干得热火朝天。工地上遍插红旗,打土堰号子声此起彼伏。队长王瑞珠,膀大腰圆,光着膀子用木杠肩挑两抬筐(2 人抬的圆筐) 土,足有二三百斤。恰巧县里组织大队书记前来参观,被随团记者拍下这一镜头,刊登在沂源《先锋报》报纸上。

  1966 年,济南知识青年高树波、杨红章、王见民、王见中、王见美、宋壮严、耿建华、马玉玲 8 人下乡到该村,被分配在大队试验队从事劳动。食宿安排在副业闲置房,后又分散到各家。知识青年利用农闲、晚上等业余时间帮助群众识字,在大街小巷墙壁上绘制各种蔬菜、农作物等图画,一旁用汉字及拼音标注。绘画识字,简单易学,颇受社员欢迎。

  1969 年,省派下乡干部工作队严玉生、高玲君等5 人到该大队,历时 1 年,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分别住在党支部书记王瑞友、贫协主任王瑞竹以及社员王瑞居、王瑞千家。其中省委组织部严玉生住在社员王瑞千家,按规定每顿饭需支付半斤粮票、二角钱。王瑞千得知严玉生上有老下有小,五口之家全靠他,就不收他的钱和粮票。

  沂蒙山人热情好客,尽管自家生活拮据,但尽可能让驻村干部吃好一点。据王瑞千儿子王本德回忆,当时煎饼留给客人吃,自家小孩只能天天吃地瓜、南瓜。

  1964—1979 年,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该村用15 年时间,放炮、凿石、整山 1000 亩,修梯田280 亩,全大队土地几乎翻整一遍。1969年,大队革命委员会主任盛道春去大寨村参观学习,同行的还有沂源县的3 个先进村,受到昔阳县委书记陈永贵接待。

  清光绪 (1871—1908) 年间, 付家庄村大户人家张员外修建陵墓,需要会雕刻、镂刻等复杂工艺的石匠。盛家庄村王立贵石匠坊和沂水县石匠坊争先参与。为显示实力,纷纷展示自己的绝活。沂水县石匠用石头刻了一串石索,形同抬石头用的铁索,圆环相扣,提着一抖,哗啦啦作响,如同真铁索,让人惊叹不已。王立贵则用石材刻了一把算盘,外观和普通木算盘一模一样,珠子转动灵活自如,让人叹为观止。张员外一看欣喜万分,十分佩服两个石匠的高超技艺,两个石匠作坊都被留下。陵墓历时三年竣工,地下建筑精工细雕,地上石桌、石凳、石狮栩栩如生。

  村东:家后。村西:坪子前、坪子后、高庄路子、猪场前、西岭、周家林、腰鼓蛋、台子地、下峪子、嘎巴崖、沙窝头、洼子、南北地、上林、下林、椅子圈、胡树底、掏耙地、王家林、牛犊地、茅草地、林屋前、下园、鳖盖子。村南:前崖头 (扇子崖)、沂河。村北:小北洼、大石栏、小石栏、张家林。村中:庄东、西岭、南河崖、北岭。

  1947 年 7 月,南麻战役期间,村民盛春花等3 名妇女, 为摊煎饼、做军鞋, 支援前线 年 土地改革, 分田地, 实现耕者有其田。1950 年 成立 3 个互助组。

  1975 年 大队购置上海产 17 英寸黑白电视机1 台,购置 12 马力拖拉机 1 台。

  1976 年 购置 25 马力拖拉机 3 辆。1979 年 在噶巴崖建 40 千瓦电灌,灌溉土地

  1988 年 村南沂河北岸打机井 1 眼,建水塔1 座,全村用上自来水。

  2007 年 制定村养老政策,60 周岁以上老人发放过节礼品或现金 100 元。2008 年 全体村民为汶川大地震灾区捐款1 万余元。

  2016 年 在村委大院建老年活动中心。2017 年 7 户村民安装光伏发电。

  2019 年 改造自来水管网 2000 余米。2022 年 成立沂源县丰盛达农民专业合作社。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